当前位置:始兴情怀   [关闭]
 
一个时代留下的印记——邓裔端的《演出之后》欣赏

文章来源:自创  作者:清化佬  提供者:清化佬  日期:2011/3/26  察看次数:2531

多么熟悉的革命样板戏——“龙江颂”的江水英,……“堤内损失堤外补”。不论你喜欢与否,在我们这一代的记忆中,都被深深地灼下十年浩劫的烙印。作者选择人们喜闻乐见的套色木刻版画形式,运用其独特刀味和木味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当时极其流行的移植革命样板戏画面。欣赏此画,会感到一个远去的时代裹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画中主角人物脸部表情严肃认真,配角众人满脸笑容、兴高采烈。背景用漆黑大山衬托出蜿蜒远去的橘红色火把队伍,更加突出了其意境的深度与广度。作者的艺术构思,我这个门外汉不敢在此做过多的饶舌。然而,老太太肩扛木凳和孙子牵着手回家的剪影却令人动容,人物刻画入木三分。更耐人寻味的是,画中简易的舞台上正在落下最后的帷幕——演出之后。是否还暗示着更深层次的意思——愚者沉醉在剧情之中,而智者旨意于戏剧之外?

这,还得从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说起。文革前期“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搞的是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清理得人人自危、怀疑一切,结果伤害了一大片。中后期也讲“阶级斗争”,搞的是移植革命样板戏,移植得人人乐在其中,结果陶醉了全国大众。1974年初,作者为了反映这一时代民众的精神面貌,夜以继日地磨刀霍霍(磨木刻刀),决心创作出能闯过县、地(市)、省三关,选送上省级画展的作品,我也从旁瞎鼓劲。数月后,忽闻大作告成并正在上送层层政审,我也获得一张《演出之后》作为留念。在漫长的等待政审日子里,并未见作者有任何喜悦之情流露。1976年10月,打倒四人帮,文化大革命结束。在万众欢腾的日子里,我又得到作者即兴之作——一幅水墨山水画。此时,全国上下政治气氛变得宽松,人们个个喜气洋洋,时代进入了一个拐点。在此关键时刻,我们知青个个都出尽浑身解数,紧紧抓住青春的尾巴,在走到又一个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时,匆匆地寻找着合适自己走的路。

当时,欣赏《演出之后》真的感慨万千∶人生如戏——人们都在不断地交换着、演练着不同的角色。在校求学时老师是主角,当学生哥的我们是配角;1965年9月上山下乡时当知青的我们是主角,农民是配角;1965年11月“四清”时当工作队员的我们是主角,社员是配角;1968年“文革”时进驻农场的工宣队是主角,当农垦工人的我们是配角;工宣队徹走了,贫下中农是主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我们是配角;1971-1976年“第×次路线教育运动”时当工作队员的我们是主角,社员是配角。十一年来,神坛上的编导指挥着我们演绎着一个又一个剧集,我们不断地更换着、扮演着不同的(配—主—主—配—配—主)角色。初时,幼稚的我们都非常虔诚地进入角色,“脱胎换骨,灵魂深处闹革命”使我们心肺俱裂、痛不欲生。然而,经过多次反复当正面、反面演员后,我们才懂得教科书外的社会科学。经过数次心灵劫难后,幸存的我们练就了一身“瑜伽功”——能屈能伸,气定神闲;当“大爷”时少傲慢,当“孙子”时不卑屈;朝着自己选择的方向,专心走自己的路。作品 《演出之后》的画外之意含蓄、大胆而富有哲理——不愿永远当演员的人,就要奋发图强当自己的编导,演绎自己的作品与剧集。……“智者旨意于戏剧之外”。也许,本人的解读有过激之嫌,但作者送两幅作品给我之日,恰好正是本人被反复折腾后,大彻大悟之时。它们见证了本人对社会认识从朦胧到清晰这一过程。同时,它们也是这一个特殊时代留下的印记。

后文革时代还有很多政治运动,其主流方向并未明朗,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时代正在转向——时代正进入一个拐点。始兴松香厂的十名司农知青象离窝学飞的幼鸟一样,先后飞离了松香厂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梦。1974年《演出之后》被选入广东省级画展作品,其作者也随着进入人生向上的前拐点。在以后的若干年里,在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急剧变幻的暴风骤雨中,寻梦的小鸟们迎风展翅奋力搏击,终于蜕变成厂长,审计师,高工,总经理,局长,董事长……现在每提起往事时,都有人惊叹当年“瑜伽功”的神奇,同时还想探索“瑜伽功”是怎样练成的。

   能珍藏一个时代拐点留下的印记是一件幸事,而寻找出属于自己人生轨迹上的数个拐点更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不论其往上或往下,我们从中都会获得许多启迪与鞭策。


   文章评论  (共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