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潮儿(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清化佬 2016-4-12
(接二)我的到来使主将厂增加了一位专职的质量管理员,产品质量控制自然会有所好转,但远未达到老板的预期目标。这时齐叔又将喇叭生产的调度工作移交给我,待我能独立工作后,他放心地回原单位湛江国营棉纺厂,处理一些停薪留职的事。并再三叮嘱我:“好好看厂”。
一天,老板找我重提质量管理改革一事。我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早已成竹在胸就分析说,目前厂里各个岗位、各工种实行的计件工资,员工每生产多一个配件,其工资就多几个钱。他们对工作会非常主动、积极,这有利于车间的劳动力管理。它用在加工简单的产品上是可行的。但用在结构复杂的产品时就行不通了。因为各车间、各员工只对本车间或个人加工的配件负责,而对工厂最终产品的质量是莫不关心的。比如:厂里生产一个喇叭,要用三十个配件来组装。就算每个配件的误差都在其标准允许范围之内,也有可能组装不出一个合格的喇叭来。这就像是用一把精准的一米直尺,要在地上丈量出三十米的距离来一样。丈量十次就会有十个不同的结果,这就是“积累误差”。一般人会用五十卷尺来丈量三十米距离。那么,什么是喇叭生产的“卷尺”呢?那就是改革后的制度,它将生产喇叭配件的各个车间、各个岗位的利益“捆绑”起来,将《阶段计件工资改革为终点计件工资》,也就是将每个配件的计件工资,改革为当此配件与其他廿九个配件组装成一个合格的喇叭时(终点),才可以计算加工此配件的各个工序的工人工资。
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其敏锐与雷厉风行的特质立刻显示出来。她马上决定先在喇叭生产线的冲压车间和装配车间实行《终点计件工资》,两个车间的车间主任由她亲自通知,并要我准备好后续工作。因为她对自己的企业运作了如指掌:是“积累误差”,使冲压车间生产的一些配件交外协厂电镀、电泳后,却被装配车间拒绝收货。只能塞进半成品、配件积压仓。是“积累误差”,使代理经销商将一些质量不稳定喇叭退回来。又被塞进退货废品仓。由于旧牌子的喇叭质量不稳定,门市部要求换新牌子,之前印刷好的几代旧牌子的包装材料就塞满了两个大仓库。这一切都由老板一个人扛着,而员工们、车间主任们却每月按时领到自己的计件工资。客观地看,两个车间主任都跟随她多年,相互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是她工厂生产的得力帮手,由她去做思想工作最适合。
第二天,,我到冲压车间质检时发现整个车间冷清了许多,听不到原来二十多台冲床此起彼落地冲压喇叭五金配件时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只有几下有气没力的撞击声。车间主任与两位模具师傅围着一个模具,蹲着不言,嘴角刁着纸烟。在冲床前只有零零星星的几个人在工作。装配车间情况好些,发料、领料的都在正常进行,五个装配组人员都到齐,他们边装配着喇叭边低声地议论着什么。自由惯了的农民工就像是草原上的烈马,有时会成群结队地向你奔来,瞬间又会前呼后拥地离你而去。它们不喜欢有人用缰绳牵着它走,尤其是小马驹。
近中午时分,装配车间主任来到我办公室说有急事要辞工回家。我说车间主任一级的人员辞工要由老板批准,下午他就辞工走了。我从五个装配组中选出一位产量高、质量稳定的组长接替车间主任一职。第三天、第四天都分别有数位装配工找我说,家里有急事要辞工。我都同意了,并希望他们处理完急事后再回来。人少了,我与新主任商量将五个装配组调整成四组。有时人吃得太饱,总觉得自己的肚子里有很多料,有什么东西老撑着很不舒服。我常用不吃东西只喝水的“饥饿疗法”治肚胀,百试百灵。
几天之后,冲压车间又转出了震耳欲聋的冲压声,而装配车间人员少了,但人均产量高了,车间总产量未出现明显下滑,全工厂生产又恢复了正常。十几天后的一日,待员工晚上9点下班后,我正忙着和司机、司助、成品仓管员一起,将当天各车间生产的:一箱箱摩托车喇叭、灯泡、一大包一大包摩托车饰物等装满小货车时,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此时,广州销售部有人打电话来非找到“张工”不可。因为老板要求我每天晚上11点前,要把当天生产的全部产品装车运往广州。所以我接电话时说:“已经装完车,马上就出车”。电话那头转来了恶狠狠的鹅公声:“你返屋企食蕉啦!”(广府人的雅骂:你回家食屎!)
我反而高兴起来,因为改革计件工资制度对近期工厂生产的负面影响极小,而且之前估计的:“一辞工,二拉帮,三威胁”都在短期内一一呈现出来。哈哈,还有第四招呢!就是“回归”,我祈望着。(完·待四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