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自创 作者:清化佬 提供者:清化佬 日期:2011/7/26 察看次数:1519
|
|
1966年6月23日, 范九场长在司前农场遇特大山洪爆发,坭砖屋倒塌而牺牲在工作岗位上,此事千真万确。而坭砖屋是怎样倒塌的?当时有三种说法;“坍基”、“折腰”与“陷害”。 一种是:“洪水浸过石脚,坭砖被水泡软,屋先从基部坍塌而引起整个单元倒塌”——“坍基”之说。另一种是:“长期天雨,坭砖外墙中部被雨淋溅泡软,屋先从腰部塌陷而引起整个单元倒塌”——“折腰”之说。当时“坍基”之说遇到时间上的巧合,(上午爆发山洪,晚上塌屋)在农场内赞成者居多。第三种是:“农场学生害死范场长”——“陷害”之说。“陷害”之说虽然令人不可思议,却耸人听闻!并且遇到人员组合上的巧合,(屋内范场长与农场学生共五人,屋塌时只有范场长一个人受至命一击,而其他四人却毫发无损。)所以“陷害”之说在农场外甚至整个始兴县城都传得沸沸扬扬。 “陷害”之说引来了工作组。从此,我们常常被找去“谈心”——听完莫名其妙的启发后,在充满怀疑的目光下,回答各种各样离奇古怪的提问。其实我们是少见多怪,工作人员工作效率也很高,“陷害”之说很快在工作组内部被否定了。而区别“坍基”与“折腰”不是工作组的工作重点。但,只否定什么而未肯定什么,此案未算已经结案。之后,随着工作组撤离农场,它便成了未解之谜。然而我却赞成“折腰”之说。 近日,有幸读到黄伯的“司前农场1966.6……”,文章如此详细地写实,令我十分惊讶。真人不露相!同时,使我不得不重提往事:这有助于解四十五年前塌屋之谜。范场长牺牲的地方及其附近地理环境,每个司农人都十分清楚,我在这里只提几个应该注意的地方和一些自己的看法。原江草小学占地面积成矩形(长方形围屋),正对大门:以围墙大门中间为中轴线,左右两边同材质、同结构对称布局。而“坍基”之说无法解释有以下五点;①当时,山洪在江草双眼桥受阻后漫上河堤,绕过桥又流回下游的河道上,部分水也冲向小学。在小学的矩形右角建筑物最接近洪水主流,但塌屋的位置却在离主流远的左角。②桥挡水到被冲垮时间极短(约在一小时之内),厨房浸水远比小学深,(都不及其石脚高度)但厨房平安无事。③围墙建筑质量一般比屋墙差,大雨洪水来了常见围墙先倒,但当时屋倒了围墙还在。(屋倒时被拉倒的部分围墙除外)④塌屋后我曾到现场观察过发现:塌墙之处石脚还好好的,而且其上面残存的坭砖是干的!⑤范场长历来重视房屋石脚的状态,如果当时水浸过石脚,其之上的坭砖墙上一定留有洪水“水位线”,并且厨房、小学大范围内都会留有,应该极易发现。而专程从县城赶回农场处理水患的、土生土长的、山区打游击出身的、最基层的干部却对“水位线”视而不见。综上所述“坍基”之说难成立。 我赞成“折腰”之说,有如下三点;①倒塌之墙(简称“塌墙”)是从中部向屋内折叠倒塌的。②围屋外有一座厨房, 厨房与“塌墙”体之间约有1.5米的夹缝,其间搭一个“打铁棚”,其一人多高的挡雨斜面正向“塌墙”,并且斜面檐(滴水)与“塌墻”距离只有半截坭砖宽。③“打铁棚”斜面正对的“塌墙”壁位置范围极难被观察到:从近处看视线被斜雨棚挡着;从远处望又被夹缝遮住——视角盲区。在黄伯的文章里……“原来掉下一大块批荡还有半截坭砖!”如果其状态和位置描述得再具一些——四十五年之谜就可能迎刃而解。 在这里我们可以掐算一下掉下批荡的状况与位置,①位置:在“塌墙”体外立面、正对“打铁棚”上方、一人多高处。②状态:批荡形状近似长方形,似双人书桌桌面大小,一次或分先后两次脱落。③批荡颜色灰暗并有水湿过的痕迹。④掉下的半截坭砖形状基本完整并且是干的。⑤“小黒”(狗名)曾示意的方向(包括高度)正是上述批荡脱落的位置。如果五点有两点以上被言中。我们可以大声宣布:“折腰”之说是唯一正确的谜底。司农人是堂堂正正的,我们彻彻底底地为司农人争回一个清清白白!
名词解释:农场学生、司农人、包括光华轮人文章中提到的“……广州来的这群孩子……”都是指我们。“知青”一词在1968年后才被广泛使用。
|
|
|
评论者:
刘丽萍 |
评论时间:2011/9/3 17:40:39 |
|
看了清化佬的文章,简直是不可思议,全身发抖第一次听说。我们是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都是十五一十八岁的青年,到司前就象刘佬佬进大观园一样,一切都新鲜、出奇,大家的心灵就象司前山水一样清沏透明,纯洁。当时大家怀着深切的感情轮流咀对咀对范埸长进行人工呼吸,根本顾不上当时范埸长可能已经上了天堂还一直在抡救他。在送别范场长时大家哭得很伤心十里送别范场长的情景还历历在目。根本不可能什么暗害之说。虽然过去几十年了,但我第一次听说也十分生气。
|
评论者:
瘦骨 |
评论时间:2011/8/4 16:24:02 |
|
当年江草小学倒塌,我认为"打铁棚"是罪魁,众所周知,小学的鹅卵石地脚特别高,那天的洪水根本没有高过地脚.而"打铁棚"之泻水却在搭好之后的每一个雨天冲刷着小学的外墙.滴水都可以成洞,更何况是泻水?这个"打铁棚"我看着它搭成,我那时是在公路的另一边的"木工棚"做斗木,印象中是林永辉指挥下的杰作,一个非常简单的棚,在厨房与小学之间约两米宽的夹缝依靠厨房用杉皮做顶,倾斜度不大,檐边距离小学外墙约半尺,高度约一人高.这小小的棚里砌了一个打铁炉一个风箱,当时主要是打钢钎,我也在那里玩过一两天打铁,记得当时打铁的有美国佬和大花洒,却没有印象有司前师傅.我也曾见过雨天的情况,"打铁棚"顶聚集了厨房顶的雨水往外泻,但因为"打铁棚"顶的倾斜度不大,故泻力也不大,小雨时只形成檐边滴水的状态,但在大雨时,集两顶的水量,不可避免冲过半尺的距离,如果棚顶有大一点的倾斜度,那么屋檐水会向下冲在小学的石脚上而不会做成伤害(石不怕水,而泥砖遇水即化),但棚顶的倾斜度恰恰令大雨时的屋檐水冲刷约一人高的小学泥砖外墙.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相信,在6月23日之前,小学那一段外墙的泥砖已是吸足水份的危砖了,只不过在批荡盖筛之下看不出而已(批荡是可以渗水的), 而6月23日那天的大雨,终于令那一段墙的批荡脱落,泥砖溶化而造成小学的那一部分倒塌(并不是整个小学倒塌)
清化佬的分析不容置疑,不愧是学过野的,当年范场长牺牲之后,我亦曾与私交谈过这个疑点,但不敢提出来.谁应为这负责任呢?有罪魁便会有祸首,但难道是我们这些"打铁佬"吗?
看到范公子的评论,心中甚为感动,是何等宽宏的心胸呵,范公子说:事情都过去那么多年啦,就让他过去吧.我认为,不管事故因何而起,追究不追究,范场长都是因公而牺牲的,他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
评论者:
fan jian min |
评论时间:2011/8/2 14:41:46 |
|
作为范九的儿子,在小时候也听说过上述几种说法-此事在心里困扰好长时间,一直也想知道个究竟!但随着年纪的增长和时间的推移,当看到在今时今日仍有很多人在怀念我父亲时,心里是存在感激和宽慰的!
在此,我想说一句:敬请各位老哥老姐(知道或听说的真相)都别去揭和谈了!事情过去了这么多年啦,就让它过去吧!谈来又有何意义呢?!难不成又去追究......。
把握今天,好好地过好每一天!
再次代表家人感谢各位的关心和惦念!顺祝司农人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幸福快乐!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