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看到农友们对始兴县的杨梅情有独钟,让我回忆起在农场时有关杨梅的一件件事来。如果,w君的《隘子街上杨梅树》可以简称为:“隘子街上绿”。那么,本文题目为:“邻煲杨梅红”。
话说一九六七年,司前农场进入全面逍遥时期。从广州市先后回到农场的农友纷纷抱团求生存,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煲”组织应运而生。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煲”文化。我煲在二、四队,相邻数煲中有一个最后也发展到十几号人的大煲,与我煲不分伯仲。我煲卓煲主推行的是伙房轮值制,每人一日。而此邻煲煲主推行什么制度,我就不清楚了。
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其煲主非常尽职尽责,里里外外都是一把手。昨天,他与同伴们将面粉用水和面,和面后不久就有面条下锅了。今天,他又与同伴们和面,不久又有一个个白中带绿点的饼下镬了。在热镬里被煎得嗞嗞作响的白饼,让他翻动几下就慢慢地变成金黄色的了。而点缀在其间的绿色葱花,将整块饼打扮得分外可爱。此时,葱油饼特有的诱人香味轻轻地飘散开来,那一个个色香味美的葱油饼,勾引得人们肚子里的馋虫蠢蠢欲动。如此精妙的手艺,让自嘲为“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我自叹不如!
时下正是早春季节,天空常飘洒着毛毛细雨,在大山里就更难见到阳光了。虽然,我煲卓煲主几个月前就带领我们开辟了一个菜园,而且煲成员中不乏种菜能手。但不断有人参加进来,而本煲主又是菩萨心肠,来者不拒。煲成员日益增加,蔬菜需求量不断增大。遇上天公不作美,原来生机勃勃的菜园,由于长期缺少阳光的照射,已经到了青黄不接时候了。育苗地里,一周前播下的蔬菜种子,在我们盼星星盼月亮的目光中,好不容易才探出几棵菜苗来。然而一周之后再去看看,地里的菜苗:“星星还是那颗星星,点点还是那个点点”。
此时,轮值制的特点显现出来了。昨天是他值日么?一日三餐都是盐油饭,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今天是你值日么?一大镬淡淡的糖粥从早餐吃到中餐,再从中餐吃到晚餐,众人吃得甜中还带有和味来。每到开饭时,不管吃的是什么,大家都是兴高采烈的。这就是抱团心态,同时也折射出一种“煲”文化。
一天清晨,邻大煲人员全体出动,还带上几个白铁皮桶,往翠绿色的山林溪涧,鱼跃而去。对农场附近的山林原野,我们太熟悉了。溪流里虽然有小小的游鱼可数,但是要将其变成盘中之鱼,其难度不少。如果要让十几号人盘中餐都有鱼,那难度就更大了。中午时分,他们提着显得有些沉重的几个白铁皮桶回来了,看见他们每人脸带喜悦之情,此次似是满载而归。他们从那个山旮旯里捉到那么多鱼?不可能!我匆忙迎上前去,要看个明白:哇!那来的鱼啊?全是紫红色的水杨梅!原来其煲主早有预谋,为解决蔬菜问题,己经选定山上的水杨梅树了,前段时间是静待其果实成熟。今天上山摘水杨梅,回来开一个“杨梅宴”。
午餐时分,邻煲的“杨梅宴”就隆重举行了:只见他们每人分得一大勺煮过的紫红色的水杨梅,而桌子上还盛着满满一大盘的水杨梅汤呢。他们吃起来也是兴高采烈的。这也是一种抱团心态,同时也折射出另一种“煲”文化。我猜:“杨梅宴”酸中带甜。此“杨梅宴”比天上神仙的“蟠桃宴”更胜一筹,胜在有新意、有实惠、有创新精神。如果九天王母娘娘下凡尘,听闻此事,也一定会自叹不如!
邻煲,他们的牙齿被杨梅染成了紫色,几天之后其紫色还未褪尽,他们的煲主——“水杨梅”的名字就被全场的农友们,叫得越来越响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