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司农情思   [关闭]
 
潮汕老农小赖

文章来源:自述  作者:黄伯  提供者:黄伯  日期:2013/5/9  察看次数:1726

    看了清化佬的文章,谈到当时潮汕老农如何教我们干农活、教我们掌握劳动技能,由此,我想起了另一位潮汕老农---小赖,赖炳兴。

    小赖其实已届中年了,因为当时农场还有一位老农--名副其实的老赖,所以赖炳兴就成了小赖。小赖耕作技术精湛,当时陈高衡作为管水员,得以跟在小赖左右,学习水稻的耕作管理。作为一个农民,小赖当然有一切农民所有的特质,但他有一点长处,使他超越了一般的农民,那就是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向往,特别是对新技术的兴趣与追求。这点令陈十分佩服,可以说在农业方面,在整个农场之中,陈高恒“独服赖炳兴”。

    我也没少跟小赖打交道,但我却没学到多少农业技术,而是跟小赖学到了如何对待工作如何做人。

    种植水稻,每年的夏收夏种是最忙的时候。水稻是依靠“积温”和“积光”生长成熟的作物,而山区冬春季节温度较低,光照又相对不足,所以对夏季时令的掌握特别重要。当时我的工作是驶牛犁耙田,即一块田收割后马上要把它犁翻,把地面的禾头压下去,两犁两耙之后才栽上禾苗。我赶牛扶犁,被犁头破开的泥土排着队窜上犁壁,翻个身扑倒在犁的右边,这样,禾头就被压了下去。牛拖犁头前进着,形成了一条条的犁路。扶犁的手是有感觉的,如果给牛加一鞭,那感觉就更爽了,像船头犁起的浪花,一条条翻滚着倒下。

    记得那天我在犁一块比较大的水田,我把牛鞭打得飞快,享受着美妙的手感,像在海上开着一艘大船乘风破浪,快意极了。犁完后正要歇会儿,见小赖紧紧张张地走过来,他指着我犁过的田大声嚷嚷,意思是我漏了很多。果然,是有很多漏犁,光看田里不少禾头未被翻转、还在田中屹立着就知道了。那是因为我只顾痛快,犁路走得过宽的结果。无话可说,只好乖乖的补犁一遍。

    下午犁另一块田,这次我接受了教训,把犁路走得密一些,把开大船的万丈豪情换成开小船的小心翼翼。傍晚收工时,远远见到小赖、后边跟着捞捞陈高衡,两人边走边说着朝我走来。怪了,只见小赖唱起了潮州戏,很高兴的样子;再走近一点,他居然手舞足蹈摆起了打拳的功架······。他就这样边歌边舞走在田基上,走到我身边时,特意停留了一会,对我挤眉弄眼一番,脸上笑成一朵菊花,嘴里唱的潮州戏更热闹了,还加上了铿锵的潮州大锣鼓······。我傻呆呆地看着他:扬手踢脚像一只大鸟,在田基上腾挪盘旋,渐渐远去,嘴里还敲着锣鼓点子,还有我听不懂的潮州戏文!

    我莫名其妙地问后边走上来的陈高衡:小赖什么事会这麽高兴?陈笑眯眯地告诉我:小赖中午批评了我,见我下午就改正得这麽好,感到很开心。 整个过程,小赖没有对我说一个字,却给了我无比的震撼。原来,他的歌舞,是对我的肯定,是给我的犒赏。我的脑子好像照进了一缕阳光:任何工作都需要我们付出勤恳认真的劳动(也就是如今所说的诚实劳动),做到这点,会有人为我们喝彩鼓掌的。

    金色的阳光打开了我的心田,小赖在上面埋下了一颗种子。后来,不时有人问我,你一向工作卖力认真,这样辛苦值得吗?到底为了什么?我笑笑没正面回答 ,我知道,小赖当年埋下的种子,早已发了芽、结出了果实。      


   文章评论  (共 13 条评论)   更多评论  >>>    

    评论者: 阿龄 评论时间:2014/7/17 2:18:56

还是恩惠兄记性好。谢谢!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4/7/16 12:16:14

小赖当年埋下的种子正如当年我们在荒山上埋下的松树果一样生根开花结果,一代一代相传至永恒。


    评论者: 程英 评论时间:2014/7/16 10:32:37

阿令:那位男技术员不姓刘,姓唐,唐以(已,以……?)煌.顺德人。


    评论者: 阿龄 评论时间:2014/7/15 17:48:54

在司农的潮汕老农有小赖(炳兴)、老赖、老黄(丰),他们都是农活里手,文化少些,只有黄丰会讲普通话。有文化,也有农业经验,会讲普通话的潮汕农民是陈成益。潮汕老农,给司农带来不少水稻、蔬菜良种(如潮州芥菜、潮汕香芋)。我们司农还有科班出身的农业技术员范士容技术员(我印象中,她是位珠圆玉润的女同志)。还有水利技术员唐以煌(我印象中,他是位很瘦小,有胃病的男同志。陈洞队能通过用水力发电,用上电灯照明的技术支撑,是唐技术员)。这是50年后的回忆,可能有误。


    评论者: 清化佬 评论时间:2014/7/15 11:34:51

观《司农行01,02,03》读《潮汕老农小赖 》,文中“ ……记得那天我在犁一块比较大的水田……”应该在江草小学后边的梯田上,面积有一亩多,是一队最大的一块水田。它近山旁有一棵巨大的枫树,非常壮丽,人们一进农场就能看到,我视之为农场“迎客枫”。由于树大遮荫,此水田产量不高,后来树大被“圈”死了!黄伯“补犁”确有其事。现时是文字浮躁年代,能像鲁迅先生《一件小事》一样,勇于剖析自己的文章实在太珍贵了!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