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司农情思   [关闭]
 
80年代﹐那年﹑那时﹑那事

提供者:江草新生代~   日期:2014/9/5  察看次数:795

                                         80年代﹐那年﹑那时﹑那事
                                                      -------------旧事偶感
      似乎在不经意间﹐走过了70年代﹐经历了80年代﹐度过了90年代﹐来到了00年代﹐时代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进步﹐回首往事﹐并非怀旧﹐而是在往事中感受时代变化的脉博。

一﹑电视机

     80年代初,农村落实分田到户,农民的生活状况逐步富裕起来,人们的对幸福生活的衡量标准已有所变化,家电方面已不满足于一部收录机了,拥有电视机已是生活的最美、最渴望的追求!约在83年左右,江草游黄村生产队在转卖一块山林后,有村民提议将山林款用来购置电视机,一家一部。此提议得到了全村的赞同拥护,由此旋起了家家户户做电视柜的热潮,木匠师傅日夜开工,一两个月时间,每家每户都有差不多同一款式的三角电视柜,也叫“角柜”。电视柜准备就绪了,就等电视机送上门了。游黄村也因此成了当地其他村羡慕的村,当时好象还有一个报纸有报道过,一时“电视村”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聊谈的话题,听说,当时,村里的适龄男青年找对象根本不用愁,说媒的特多,那时好象结婚的也特多,嫁出去的好象不多,姑娘们似乎是想多过下“电视村”的瘾才愿嫁。但是,村民们日盼夜盼,盼了一年,“电视村”还没有实现,有人说是因为没有信号差转台,所以机会不成熟;又有人说是全村购电视机,成本太高。。。后来有传言是说卖山林的款被人挪用了。总之,最后事情不了了之,“电视村”这个轶事也成为后人的一个笑谈。
      既使“电视村”的愿望没有实现,村民们仍向小康的方向努力劳作。到了86年起,电视作为高级家电开始逐步进入“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很自豪,我家成为村里第一个购入电视机的,而且还是日本产的“日立牌”21寸彩电呢!当时可是非常了不得的,虽然那时接收信号不好,雪花点特多,最在农村来说是非常稀奇之物,几乎每到傍晚天还没黑,就有许多小朋友来我家客厅占位等待了。一到晚上饭后,电视开播了,我家的客厅就爆棚了,门口、窗外,都是乡亲,真是看稀奇啊。慢慢,村里人购买电视机的多了起来,自然就“分流”了大部份“观众”。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电视逐步逐步走入平常百姓家,家家户户都自己购买了电视机,因此电视也不是什么稀奇物了。
      但是,在电视机刚进入人们的生活中时,电视的确是个宝贝疙瘩,小心爱护。人们在看电视的时候机顶上还盖着防尘罩或布﹐电视机关闭以后等不及冷却实就盖上电视罩﹐小心呵护﹐目的是为了防尘﹐以及保护电视不被刮花或损坏﹐有些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电视柜﹐将电视锁得密不透风。现在看来﹐真是荒唐之至﹗盖上防尘罩会使电视无法散热﹐反而会缩短电视的寿命﹐甚至会引发火灾。现在电视款形新颖﹑价钱便宜﹐已普及到了千家万户﹐它原来的尊贵地位也改变了﹐人们使用电视也不再期盼使用十年八年了﹐坏了也就坏了﹐随时可换一台新的﹐电视罩的使命也就结束了。电脑、手机、ipad等新科技产品太有取代电视之趋势。

二﹑自行车

     自行车﹐也叫单车。当年的“三大件”之一。一部自行车价值不菲﹐特别是上的了档次的“凤凰”﹑“永久”﹑“武汉”﹐一辆28寸的自行车至少也得花200—300元﹐也就相当于现在的1000多元。买得起一部好自行车也就相当于现在能买的起一部三万多元的奇瑞QQ吧﹗所以买了一部好车炫耀当然不多说﹐保护车子自然是一件不可免也不可马虎的事。车子买回来了首要大事是到派出所登记入户﹐车架上打上钢号﹐接着就是用上好的绒布将车梁﹑车架严严实实包扎保护起来﹐防止损坏车漆。于是﹐车子骑了N年﹐轮子磨坏换了一条又一条﹐零件换了一次又一次﹐终有一天﹐车子坏了不能再使用了﹐而绒布包扎的车架﹑车梁却完好无损﹐闪闪发亮﹗一部自行车失窃了都可能会轰动一个小镇﹐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派出所的公安们会为一部自行车的失窃破案忙的不亦热乎﹗
      家里有两辆自行车,爸的“座驾”是上海“永久”,姑姑和大姐共同的则是“凤凰”,家里有两辆自行车,也算是个“大户”人家了。那里的交通工具除了生产队的拖拉机外,最方便最适用的就是自行车了。平时外出或逢司前墟日,自行车自然成了首选。那时“拼车”也成为风尚,司前的墟日是“1、4、7”,一到墟日,很多乡亲都是去赶集,大家都各显神通,有拖拉机坐的就坐拖拉机,没有的就走路,江草到司前7公里,要走上差不多一个钟,儿时我也曾常跟随奶奶走路去赶集。当然,年轻人都不愿意走路去赶集,都会想办法借自行车或提前打听谁家哪位要去赶集,看看有无空位坐“顺风车”。
      老爸很爱惜他的“座驾”,因为常出去跑木材生意,一部上档次的自行车就如同现在土豪们的“宝马”、“奔驰”差不多。每天外出回来,老爸都会把车身擦得光亮光亮的。因为做生意应酬的原因,老爸常常是早出晚归,农村的夜晚寂静,基本没有什么娱乐条件,人们基本上晚上9点多就会入睡。而那时没有手机等通讯工具,所以,老爸晚归,家里人都非常惦记。每当村巷的石阶路响上“叮当叮当”的声音时,奶奶和妈妈的显得焦虑牵挂的眉头才舒展,我们姐弟们虽然年纪小,但心很记挂老爸,听到石阶路上响上车轮声,我们记挂在心头上的石头也算落地了。既使太晚了,妈妈要我们先睡,但我们躺在床上,耳朵也会竖起来,听到老爸平安回来的声音后才会安心入睡。
      每到赶集日,去司前玩也是我们小孩最大的期待,家里小孩多,老爸的自行车也坐不了那么多人,姐弟们也就轮流去,大家都懂事,也不会争。现在老爸上年纪了,我也到中年了,回忆童年时坐在老爸自行上前的横梁上或坐后面的座架上,只是感觉感触万千,岁月无声,容颜易老!我也真想骑上自行车让我有小孩体验一下坐自行车车樑的感觉,我也想骑自行车载上老爸去兜兜风,难忘记儿时记忆,难忘自行车情结!
     时代变了﹐自行车已不再是贵重财物了﹐摩托车和汽车已成为农家的新宠了,汽车也越来越普及。自行车也已慢慢退出生活交通的舞台,自行车放在大街上也可能不会有人偷了。想当年,司前街丢了一辆自行车,都可能成为全镇的头条新闻,毕竟那时候还处于信息封闭状态,没有太多的外界信息来源,去司前赶集即是为了购销农产品外,也是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赶一场集,就是一个获取新闻时事、八卦琐事的过程,各自回来家后,都会“分享”所见所闻。所以,赶集日如果有人丢了自行车,必定成为新闻,这也难怪,毕竟司前太小了,十里八乡也就2万左右,芝麻大小的事都会一溜烟功夫传遍司前各村自户。时代在进步变化,当初的交通工具逐渐演变成锻练身体的角色,骑自行车的并不是为了赶路,而是在锻练。如今,自行车已非贵重物品,(当然,除了锻练用的高档变速自行车除外)自行车丢了就丢了呗﹐谁也没时间去找车﹐警察蜀黍们也没兴趣再去处理这档子小事了﹗

三﹑时髦


    “时髦”这个词应该是在80年代创造出来的。改革初期﹐港台流行的萝卜裤﹑喇叭裤﹑花格衬衫冲击了这个穿“的确良”的国度﹐(当时中国全国的服装几乎是中山装﹑军装﹑以及蓝色的“的确良”)当时有勇气甚至于说是有胆量穿这些服装的人都可能被视为是“受西方不良风气影响的青年”﹐指责多过赞赏。服装的变革是一个新时代开放的角号﹐紧接着开始有人烫发了﹐就是将头发烫成卷浪状﹐但是﹐卷发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可能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因为在中国人的眼里﹐肤发受之父母﹐好好的黑头发烫成如此不伦不类﹐在传统儒家观念的国人眼里真有点大逆不道的。而现在﹐不穿衣服都不奇怪了。烫头发并不再是新鲜事了﹐而是头发爱染成怎样的颜色都行。现在﹐“时髦”这个词也落后了﹐取而代之的是“前卫﹑酷COOL﹑Q……”一系列的新名词﹐“新新人类”已成为时代新潮流的弄潮儿。
    时代的变化就是将昨天的事变成历史﹐也同样﹐今天我们在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若干年后﹐时代再经改变﹐再回过头来看今天的事﹐也可能是那样的好笑和不可思议﹐回首往事﹐正是因为我们珍爱今天﹐展望美好明天。


   文章评论  (共 0 条评论)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