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者:
农友甲
|
评论时间:2012/11/30 10:19:08 |
|
|
y16 君:你的文章读起来有板有眼了,颇有章回小说味道,我喜欢。希望能欣赏到更多你的大作。
|
评论者:
棉歌
|
评论时间:2012/11/30 11:39:08 |
|
|
简单的短文却有浓郁的情调,回忆与怀念把我们带回多年前。今天“难忘的岁月”在生活中如同不可分割信息舞台,在众多的知青农场网络里很难找到一个像这里难忘的天地,有精彩视频有各种各样的文章有丰富摄影照片作品,有欢乐的聚会有在世界各地的问候对话评语,有新生的活力有老农老干的笑意,有肥也有瘦........顺祝“难忘的岁月”繁华兴旺!
|
评论者:
农友乙
|
评论时间:2012/11/30 13:27:50 |
|
|
谢谢棉哥对我们网站的高度评价和一贯以来的鼎力支持。“难忘的岁月”繁华兴旺全靠大家!
|
评论者:
不知所云——第一节
|
评论时间:2012/12/1 23:11:26 |
|
|
毛主席的“五.一六”通知乍发表,范场长逝于“六.二三”,此间,大字报始有苗头,文化大革命才处于初级阶段,无政府主义远未到来。时空穿越了!
其时,米场长为正职,由农垦厅领导,建场模式是“场社合一”支配权在司前公社,行政上:农场只有党支部,由公社党委书记钟玉修话是。农业生产由王社长带着黄姓、邱姓、刘姓三个指导员控制,那时连写一张证明也要到公社“民政”找老易盖章呢!范场长和马化鸿两位县供销社副经理是县委临时抽调来照顾、辅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的。本木倒置!
|
评论者:
混沌初开
|
评论时间:2012/12/3 3:05:40 |
|
|
求证:究竟当年的江草桥是双孔桥还是单孔桥。有人说河面仅三、四米宽不可能建双孔桥。另究竟是“水沿着鹅卵石渗上了泥磚。而一經浸泡,阁楼不胜负荷,近河一方塌了下来”,还是清化佬的《试解四十五年前塌屋之谜》所述: 我赞成“折腰”之说,有如下三点;①倒塌之墙(简称“塌墙”)是从中部向屋内折叠倒塌的。②围屋外有一座厨房, 厨房与“塌墙”体之间约有1.5米的夹缝,其间搭一个“打铁棚”,其一人多高的挡雨斜面正向“塌墙”,并且斜面檐(滴水)与“塌墻”距离只有半截坭砖宽。③“打铁棚”斜面正对的“塌墙”壁位置范围极难被观察到:从近处看视线被斜雨棚挡着;从远处望又被夹缝遮住——视角盲区。在黄伯的文章里……“原来掉下一大块批荡还有半截坭砖!”如果其状态和位置描述得再具一些——四十五年之谜就可能迎刃而解。
|
评论者:
y16
|
评论时间:2012/12/5 11:15:34 |
|
|
衷心感謝各位农友的鼓励与指正,可见范場長仍活在司农的心坎中。不必去计较職位高低,只需寄托我们的哀思!
|
评论者:
不知所云——第二节
|
评论时间:2012/12/6 14:29:53 |
|
|
曾参与江草基建,农场的房子大多数都是一位姓“骆”的师傅带领“阿聋”和“官利生”建的。大凡建房的石脚高度一定参考过当地历史上最高水位而确定的,江草小学几乎处于江草最低点,同时又是“内山”、“陈洞”两水交汇处。虽无确实数据,但绝对不止半米高,当地人有一习惯:不管谁家建房,自始至终都在大多数村民们(男人)的评头品足下落成的,其中就包含了反馈、改进、完善的过程,江草小学是集体财产,绝对不可能会有这种失误。
|
评论者:
不知所云——第三节
|
评论时间:2012/12/16 9:28:04 |
|
|
如果当日洪水漫过了(不可能是水沿着鹅卵石滲上了坭砖,如果是“渗上”就没有“浸泡”可言了。)江草小学的石脚,坍塌的就不可能仅是小楼的一角了……。
江草桥是单孔桥,其所处的地势较低,河面不宽,而且是陈洞、内山两水交汇处,洪水来时两水相互顶托,漫上两岸,与桥的单孔、双孔无关;也可以说与有桥、无桥无关,众君回忆一下:桥塌了后到1970年,那一年没有水浸?众君还可以回江草考察一下,看看今天的江草桥……
|
评论者:
L
|
评论时间:2012/12/17 7:48:13 |
|
|
在农场的所有领导人当中,范㘯长给我的印象最深、最好。他是一个不多言的实干家,他总是带领我们披荆斩棘冲锋在前、吃苦在前……他英年早逝,是国家的一个损失,我们永远怀念他。
|
评论者:
LXW
|
评论时间:2012/12/17 11:30:30 |
|
|
范埸长,这位另我一生也忘不了的好埸长,当年我从林中天到司前途中摔断了手肘,是范埸长亲自三番五次带我到隘子等地方找老中医正骨医病,其爱心胜过亲爹娘,我一世也忘不了我们的好埸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