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共14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评论者: C. 评论时间:2012/2/1 10:39:17

那个年代,湮灭了多少人的理想.…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2/2/1 11:53:42

1206:我想在文章的最后再加多一句,未知可否?也不知会否让人产生"画蛇添足"的感觉呢?这一句是:"我心中的菊仙子也将伴随着人类的进步更加倾情、格守! 更加高洁雅丽!! 更加绚丽辉煌!!!" 我认为文革前的初中生水平让如今的大专生拍马难追,高中生相当于本科生有余。你认为你已经在自学成材的路上达到了硕研的水平,我佩服你并祝愿你在退休之年尽情地圆你孩时的梦想,在文学的海洋中遨翔! 其乐融融。



    评论者: 黄老太 评论时间:2012/2/1 14:39:18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评论者: 公道话 评论时间:2012/2/1 17:23:00

文章的前半部写得很流畅,描述精确;下半部开始有些浮夸(例如“棵棵枝条不改容”),有些句子太长而且流露出沧桑感,就不太象高考作文了。但花甲老人仍保持着学子情怀,实属难能可贵。
写作是靠天分的,我看L君加的那句简直是败笔。就算是喊口号也不能只凭激情,遣词造句要精准,要经得起推敲。
“六十纪事”为什么只有(3)、(4)?(1)和(2)不能“晒”出来?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2/2/1 21:50:24

我认为作为该文的主题思想是:"菊,主人公心中的天使,"文章用大量的文字赞美了她心中的天使一菊仙子,但最后又引出了"天使的天使是人民,这二个天使应该还原为一个天使,这样才能使文章首尾呼应,否则让人搞不清那个天使才是主人公心中的天使?是菊仙子还是平头百姓?我不是文科出身,确实在此乱弹琴,但作为对一篇好文章的讨论,能引起农友们的兴趣一齐上网讨论是一件好事,可以动脑筋增知识防痴呆,讲错了也不要紧,反正我已经带了个头,下回分解靠大家。



    评论者: d 评论时间:2012/2/2 7:59:44

“六十纪事”(1)和(2)。在 "司农情思"栏目中。



    评论者: 黄大麻子 评论时间:2012/2/7 18:13:29

   《雕》有两处硬伤∶一,以欣赏代替了雕琢,正如我们不能将欣赏、赞美和氏璧的众人视为雕琢和氏璧的能工巧匠一样。二,仙子代替了天使,后者比前者更负有责任感和使命感。而“天使的天使”就更让人看不懂了。



    评论者: 初中老鳮 评论时间:2012/2/8 20:16:00

    黄大麻子真滑稽,天下可以借喻的事物林林总总你不挑,偏偏选“和氏璧”来吓人,这是你的硬伤,自己露了瘌痢,还笑话人家秃头。懂得如何欣赏和氏璧吗?如果“卞和”没有一双胜于刀斧的慧眼,还会让人剁去双脚?
    1206是老初中生一名,为园梦,为过把瘾,声言“让大家见笑了”,何不可以学习“文王”,剖开石头看看是不是美玉,评议、推敲、研究、比较、哪样不可?象“厉王”、“武王”般,见面就砍脚的气焰总觉得乏善。



    评论者: L 评论时间:2012/2/9 10:02:32

本来"菊"在我心中普通得再不能普通的一种花,经过作者的十分切合实际的描述、赞美、雕琢后使我对"菊"有了一个崭新的重新认识并马上产生了一种对"菊"肃然起敬的感觉。一篇文章能使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是不容易的,它正是文章成功所在,因此,我认为该文章是一篇值得我欣赏的好文章。若最后一小句能略加修改会更好。



    评论者: 抱不平 评论时间:2012/2/9 23:08:07

文章登出来总会有人评论的,黄大麻子只不过是谈了个人的两点意见,其正确与否且先不说,但看上去并无恶意,倒是初中老鸡的回应咄咄逼人,反而令人觉得乏善了。


关闭 评论共14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