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司农情思   [关闭]
 
讲旧史 (28)——大锅饭

文章来源:zhongjiansui的博客  作者:光华轮人  提供者:dengyiduan  日期:2012/2/11  察看次数:1817

     1966年春夏之交,我们“饥荒队”进驻树林壩,成员是原“基建队”和“开荒队”被蔡高鼎优先选择了精英部份进军陈洞,余下的残部,由林永辉带领。真的,当时被挑上陈洞的人都是被认为积极上进;不怕苦、不怕累的好汉子和好娘子。很多未被选上的人对他们很是羡慕,总觉得他们是嫡系部队,走起路来也神气很多,我们这些杂牌军就差劲了。
      树林壩被编号三队,基本已建好两幢宿舍,厨房尚未落成,厕所还无着落,人们要方便,草丛、树后,后山,各行其道便是了。宿舍傍的大枫树下有一用杉木做的棚架,颇大,是建房者用来介木板的,现已完成了使命,灵机一动,何不把它改造成临时厨房?一拍即合,午饭后,经林永辉同意,我们十多条汉子说干就干,有人递木板;有人钉瓦搁;有人拋瓦片;有人盖房顶,嘻嘻哈哈地干得不亦乐乎,在煮晚饭前,一座光亮宽敞的厨房落成了,炉灶也打好了,并且顺利地煮了三攴饭。          
      第二天傍晚,我们还在宿舍附近劳动,突然听到“忽喇喇似大厦倾”的巨响,抬头一看,只见煮饭的呂同志从厨房里“窜”出来,整座厨房象被踩扁的纸匣子一般追着呂同志的身后塌了下来。我们现场考察,才发现这个棚架原来仅是用几个码钉把几根杉木简单固定住的,连地脚基础都没有埋,真不明白昨天近十人趴在架上干了几小时的作业,居然它连晃一下都没有,不然把我们甩了下来就够好看了,真是大无知者大无畏!我们赶紧搬走杉木,拨开碎瓦,乖乖!刚煮熟的一锅饭安然无恙,如果砸了锅,这顿晚饭可就麻烦了。
      想起当日这锅饭,就不禁想起我们农场的大锅饭。那时我们每人每个月的粮食配给指标是大米四十斤(这是广东省粮食配给最高的定量了),实际到口是三十九斤,因为其中有一斤指标是硬性截留用作支援灾区的,但比起当中学生时每个月二十来斤多了很多了。从1965年9月8日进场开始,食堂原则上是食饱不浪费,大食的可以多吃点,“怕肥”的自然谦虚地少点受用了,又因女生比男生略多,大米的收支基本可以持平。我们的炊事员很快就掌握了煮大锅饭的技术,铁锅、木柴、山水米煮出来的饭格外香、爽、滑,虽然缺油、少肉、甚至无瓜菜,我们这群尚在发育时期;刚离开饱暖的家庭;同时刚开始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大孩儿,特别能吃,但确实有部份人老是吃不饱,广州带来的饼干,司前饭店1毛5一碗的猪肉粥,供销社的罐头及2毛钱一个的“香蕉月饼”成了他们的饭后补充。“大食斌”的大名就是如此应景而生的。
      1966年春,农场把从“顺天祥”学习回来的和搞“四清”回来的佬分成两个队,想当然地把较多较强的男劳动力集中组成基建队,造成基建队食堂米饭不足,人们“饥疲交迫”的状况。听说肥容在每趟挑六件湿泥砖的表演过程中英勇地昏倒了,当人们急切地唤醒他时,按照当年的游戏规则,他应该困难地睁开眼睛,吃力地说:“同志们!你们继续干吧,不用管我,我还要坚持下去,我还要……”,同时还可以从怀中掏出一张早已写好了的什么决心书、申请书之类的纸条……,多么悲壮,多么感人的机会啊!人们热切地期待着,可是,肥容第一句话是:“饿!饿啊!”多么令人沮丧,多么令人失望。不过,由此可见当时肚皮问题确实重于一切。相反,开荒队就女多男少了,在那里可以“饱食终日”。那时基建队的人很渴望能被派工去支援开荒队,因为中午能饱撑一顿大米饭,尽管佐餐的是被瘦骨命名为“塔汁”的面豉水和腐乳汁。还可与诺多“秀色可攴”的小姑娘打交道。这是瘦骨对我说的,他当时是“斗木佬”,来支援的机会很多,他可算是最大的受益者了。
      1968年秋,一队获赠芒果的人开进了农场,与我们同食同住,他们负有教育改造我们的使命,全方位找我们的茬。没几天,他们发现大问题了,原来农场里(知青范围)不管男女、高矮肥瘦,人人都交付同等的餐费和粮食,认为这样不合理,有剥削行为,必须要马上纠正,实行使用饭菜票,人人都应按需付钞纳粮。三队(树林壩)人员最多,这个问题又是他们发现的,(要表现他们这个片的成绩)搞好了就向全场推广,本人当时是三队食堂的总务,在膳委会上我不赞成实行卖饭菜票,拒绝了马上出始兴订购饭菜票的指令,而且不知好歹:嘲讽芒果人冇文化,理解能力差……,要求召开膳委扩大会议,因为我认为大多数农友是贊同我的意见的。扩大会议终于开了,我不知道自己是被主持会议,我作了开场白后,那个当出纳的女生迫不及待地发言,坚决拥护芒果人的提议,赞颂芒果人是最先进的代表,批判我恶毒攻击芒果人以及陈述了我一贯“反动的劣迹”——膳食会竟成了批判会,总算讲到正题了,与会的男生可能认为自己算是既得利益者,怎样说都挺尴尬,纷纷争先发表了摸棱两可的几句话,这时一位颇受芒果人器重的女生发言,她指出当前同样存在同酬不同工的不合理现象,慷慨陈词,列举了好多因为…所以…,她认为:大多数的女生都愿意继续开大锅饭,让男生们都能吃饱。
      我的总务被撤职了,但芒果人的卖饭票的念头终究无法实施,(讲你唔听)那些芒果人从最初小心翼翼地认为适当地吃一点饭,到后来也象老饕般放开肚皮来吃饭了。
      其实,当年有很多农友家里也不容易,如果可以省下点钱粮支援家庭绝对是农友们的美德,不管是否自觉自愿,大锅饭开到散场。真感谢当年细食的农友对我们肚皮的支持,本人毕生不忘,想想如果那时吃不饱,挨到二十四岁才七十斤,真不知如何是好。

   文章评论  (共 16 条评论)   更多评论  >>>    

    评论者: fan jian min 评论时间:2012/2/22 16:23:22

睇左几位既恢谐又幽默的细述,引起对幼时的回忆!而家想来:当时真系:饿!只要吃得饱,就是最开心的!记得在60年代初,当时我随老豆在南雄黄坑供销社时,经常到吃饭后仍然敲钵头,嘴里仍念念有词:仲未吃饱甘叫呢!70年代参加工作,在龙斗斜当伐木工人时,因劳动强度特大,所配给的最大量—45斤大米都唔够吃!而现今系想都唔敢想吧!?......


    评论者: 瘦骨 评论时间:2012/2/17 6:59:51

说到饿,当年我们也真是饿,虽然我们配有40斤大米,加上男女同筹,饭是基本上是任食的,可这饭多少吃下去都填不饱那个无底洞,记得那时大食斌是用一个小面盆代替饭兜来盛饭的。现在想来是因为肚太"糠"了,没有油水,没有肉食,没有营养,加上劳动强度大,所以想象一下鸡蛋,猪肉之类的营养品是很人之常情的。在陈洞我还曾为一罐午餐肉冒险跳尿池嘿。我们不止"画饼"有时还会做出一些惊人的壮举。记得有一次,三队死了一只小猪,因怀疑是猪丹毒,所以让埋了,我经手埋在厨房后面约二三十公尺的地方。当日,330(一个喜欢生吞蛇胆的家伙),043(一个和我约好打一百只雀开百雀宴的座山雕)等几个一队的人约我晚上偷偷把猪挖出来吃,到了晚上,我们几人打着手电到埋猪地点把小猪挖了出来,一看真是核突死了,猪皮上一片片红斑,我怕了,说这还能吃吗?330说把它炸过了,什么菌都死啦。於是我们便动手膛起猪来,猪很细,没什么肉,但很多皮下脂肪,我们把猪切碎用锅煎出了不少的猪油,油渣用来煮面鼓,确实让我们几人改善了好几天的伙食。这件事一直保密,不然又会成为"阶级斗争新动向"


    评论者: 小不点 评论时间:2012/2/17 4:09:10

更正:话说始兴县在“三面红旗”当道时饿死的人数不仅不是小巫见大巫,而且还真真切切算得上大案呢。具体的死亡人数是五万余人,占总人口百分之三十强。当年始兴县登记在册的人口是十四余万。


    评论者: 画饼充饥 评论时间:2012/2/17 0:47:32

当年二片发生过一件跟工宣队以及吃饭有关的事。一个夏天的晚饭时间,人们在饭堂外的空地上三五成群地围在一起吃饭聊天。其中有人好象是谈论鸡蛋该怎么煮才好吃,反正话题中的东西比我们盘中的要好吃多了。大家津津有味地从话题里抽取想象中的味道和营养,然后往肚子里送。读过书的就是不同,书本里的“画饼充饥”给派上了用场。突然一阵急速的哨子声打断了我们把精神变物质的转化,大家急忙跑到集合地点排好队。一个从三片(不确定)过来的工宣队员很恼火地大声向我们训话,原来刚才的谈论让他听见,也让他给转化了,但不是物质,而是“阶级斗争新动向,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新体现”他的结论:“……青菜白饭就是最好的营养!”这话成了当年二片流行一时的名言,常被我们在吃饭时用以对盘中餐的嘲讽。
那工宣队当时好像是驻在三片的,个子比较矮,肚皮凸出,但不是胖,反而有点营养不良的征象,一直不知道他的姓名。


    评论者: 瘦骨 评论时间:2012/2/16 17:18:26

   全国在"三面红旗"下饿死应该有上亿人,光是四川省的统计就有一千万,我们始兴县饿死500余人,真是小巫见大巫了.我当年在始兴县城郊铁木社认识一该社领导,当时尚在铁木社做学徒的黄德洪对我说你知他是谁吗?他原本是始兴县的农业局长,犯了错误,弄下来了,我问犯了什么错误?黄说三年灾害时始兴饿死人,有一条村全村人死光了,变成废墟.哦!原来是替罪羔羊.


发表评论  
 你的姓名:    验证码: 看不清,请换一张 (输入计算结果,点击刷新验证码)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