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草有个回音谷(下)
我在“核子”大爆炸之后小心地清理现场,希望能查出原因。原来,煨野栗子既不像广州市街上卖的烤栗子,会微启双唇给你金色灿烂的笑容;也不像热锅中焙烤的稻谷粒,会在阵阵的劈里啪啦节拍声中跳着轻快的舞蹈,为你献上洁白的爆谷花;更不像热铁镬里来回滚动、在轻轻的沙沙声中静静地变香的炒花生米。而是将全部栗肉变成粉末状,像放鞭炮一样野性地炸开,冷不防地送给你一个惊心动魄的“香吻”!这就是野生栗子的性格?
我正在灶口边呆呆地回味着“香吻”时,对面山林中传来:“碧清,过来!这里很多。”是岑头的声音。原来她们俩还在山上呢,奇怪!这里距离她们有二三百米之遥,为什么声音会传得这么远,又这么清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马上向山那边喊:“碧清—— 唐老爷——”。“嗨——”是碧清的回音!……约半小时后同伴们都陆续回来了,男生们互相显示着自己“巨大”的收获。只见碧清她们回来后直接进入厨房并盛来了一盆水,将小挂包里的栗子全部倒入水中,把其中十几颗浮在水面上的栗子弃掉。此时,我才猛然醒悟,也来个“去伪存真”,结果大部分栗子浮在水面上,沉底的只有三分之一!然而“火中取栗”精彩一幕就有了“完美”的答案:那些埋在火炭灰堆里,毫无动静地变成黑炭壳的,本来就是空壳栗子;而能够产生惊心动魄“核子”大爆炸的,才是有果肉的栗子。自己实在太粗心了,看见栗子就往包里装,也不掂一掂其轻重。再者,忙了老半天未尝到烤栗子的味道,只有“香吻”永记在心头!就这样,却把回音一事给忘了。阔叶林里的物种极多,季节性极强,一周后再没有人上山拾勾子、栗子了,回音之事再也没有发生过。
晚秋的一天,我在山林里寻找“黄檀”树,突然耳边响起“除柴,收火!”的声音。声音显然是从厨房传来的,但身在林中附近都是高大如伞的树木,视线被十多米内的树木草丛遮挡着,根本辨别不出其方向来;而且声音也比较模糊悠长,也辨别不出是谁的声音。我只能在身旁的树干上,留下一个用柴刀劈过的记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只能走出山林,来到谷中视野较开阔地方,观察刚才所在位置及周围的地形地貌。果然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远距离观察,发现此处森林山谷呈半边碗状内弧型走向,而对面宿舍的后边森林山谷也类似呈半边碗状内弧型走向,两内弧相向。如果厨房灶口位置恰好在一个圆弧的焦点上,则另外一个圆弧焦点就在刚才我留下柴刀劈过的记号位置的附近。如果两地恰好有人在说话,声音在如伞的树下,经树干、山体等折射和反射聚合在对方的焦点上,他们能百米传音就不足为奇了。(可能二四队的农友早有发现,本人又班门弄斧了。)
回音谷就在二四队所在的山谷中。本人也曾想作进一步验证,确定其两个焦点的准确位置及范围大小。一九六八年工宣队进场后,政治运动不断,我被调上陈洞队,直到农场解散。此事一待就是四十五年,直到现在也无人提起。待退休后,如果条件允许,我会回农场先上陈洞探访兰谷天坑的“飞天兰”,再寻找曾与施章烧过响炭的小炭窑。当然,到江草二四队确定回音谷的两个焦点是我兴趣所在,但需要的时间会很长,而且也不是一二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我想,如果当地植被及地貌改变不大,现在的回音谷的回音效果还会存在,正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开拓。
现在我借助网络上的“回音谷”,以《难忘的岁月》作为一个焦点,向大洋彼岸呼喊:“基叔——唐老爷——你——们——好——”希望此时恰好有农友在另外一个焦点上……(全文完)
|